
菸鹼醯胺可以美白嗎?
- DRX達特仕
- / 最新消息
- / 菸鹼醯胺可以美白嗎?
菸鹼醯胺是什麼?菸鹼醯胺(Niacinamide),也被稱為維生素B3,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。維生素B3(Nicotinamide)在生理結構中扮演著多重角色,也是維持皮膚健康狀態中很重要的營養素物質之一。
菸鹼醯胺(Niacinamide)這個名稱背後,與煙草植物(Nicotiana rustica L.)有著深厚的淵源。
在1967年的研究發現了菸鹼醯胺在煙草中的扮演著核心角色。有趣的是,在人體中是與維生素B3相似結構,是屬於人體中維生素B3的形式之一,
有助於幫助皮膚健康。因此,從它的名字來看,菸鹼醯胺的“菸鹼”(Nicotin)正是取自於煙草植物的學名(Nicotiana rustica L.)。(註1)
菸鹼醯胺功效
菸鹼醯胺(Niacinamide)是一種多功能的成分,且因其具有美白和改善膚色的效果而受到廣泛應用在保養品成分中,其主要作用包括:
●亮白效果:對於改善暗沉、均匀肤色,使肌膚有水嫩光澤。
●舒緩肌膚:具有舒緩肌膚,具有溫和的特性以及保濕功效。
●增強肌膚屏障:有助於增強肌膚的防護力,減少水分流失,保持皮膚的水潤和彈,能維持肌膚良好狀態。
●不受光照影響: 在陽光下具有耐受性,不受光照影響。
「菸鹼醯胺B3可以跟什麼一起用嗎?」「菸鹼醯胺不能跟什麼一起用?」「b3不能跟什麼一起用」選擇不同品牌的保養品時,會擔憂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成分是否可以安全混搭使用,會不會引發不良反應或副作用。
我們理解大家對於未知成分擔憂,為解決大家的煩惱,我收集一些相關資訊,整理出保養品中常見的成分與菸鹼醯胺B3搭配的建議使用和注意事項,並製作成一個清晰易懂的表格,方便大家截圖保存,日後隨時查閱哦!
表格資訊來源,依據最新研究《藥理學報告》文章以及Draelos, Z. D. (2010). 美容皮膚科:產品與程序。
菸鹼醯胺 + 維生素A
菸鹼醯胺最佳搭配就是維他命A(A醇、A醛)!
根據研究資料來源,維生素A和維生素B3(菸鹼醯胺),在皮膚作用上是獨立的,維生素A和維生素B3(菸鹼醯胺)在促進皮膚健康方面具有協同作用。
(註2) 維生素A能夠抗老化、緊實肌膚以及平衡肌膚油脂分泌,而維生素B3則能增強皮膚屏障功能和美白作用。這兩者的結合可以增強肌膚的整體健康狀態。
菸鹼醯胺 + 維生素A兩種成分搭配的效果無疑是更明顯,但是務必要知道的2項注意事項。
1.皮膚反應:
根據《皮膚科》研究指出,在初次開始使用A醇之前,先使用維生素B3(菸鹼醯胺)可以減少皮膚對A醇與A醛的輕微刺激的反應。
高濃度維他命A(A醇、A醛)的產品,對初次使用或者皮膚較為敏感,建議可以先從低濃度開始,再逐步提升至理想濃度,讓肌膚有足夠時間逐漸適應。請根據您的肌膚狀況調整搭配。(註4)
炫白乳與超酵A醛提亮精華,菸鹼醯胺(維他命B3)加維他命A(A醛),延緩衰老組合,具有-抗衰老肌膚與提亮,雙重功效。
要實現最佳效果,選擇完全符合自己肌膚需求的產品至關重要。當然,持續的保養習慣以及加上防曬,才有效對抗肌膚老化,使肌膚由內而外恢復光澤。
2.使用時機
雖然菸鹼醯胺美白成分是可以白天使用,但維他命A(A醇、A醛)的產品,不適合白天使用。
理想的保養流程是在早上使用DRX 3C抗氧炫白乳-菸鹼醯胺(維生素B3),為肌膚建立穩固的屏障,晚上在搭配維生素A(A醇或A醛),進行深層修復。
早上使用DRX 3C抗氧炫白乳開始
晚上使用3C抗氧炫白乳或3C抗氧炫白乳+0.3%A醛
重要的是,請根據您的肌膚狀況調整使用,特別是對肌膚較為敏感的新手。
菸鹼醯胺( Niacinamide)是一種多功能的維生素B3的成分,對於美白、溫和和保濕的特性而受到廣泛喜愛。
當考慮與其他成分搭配使用時,了解其他成分的搭配的注意事項,才能避免「無效」保養 !
參考文獻
●註1 Frost, G. M., Yang, K. S., & Waller, G. R. (1967).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as a Precursor of Nicotine in Nicotiana rustica L.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, 242(5), 887-888.
●註2喬希,M.,希雷馬斯,P.,約翰,J.等人。維生素 A、B3、C、D 和 E 對皮膚健康、免疫力、微生物組和疾病的調節作用。藥理學。報告 75,1096–1114 (2023)。 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43440-023-00520-1
●註3Draelos, Z. D. (2010). 美容皮膚科:產品與程序。Wiley-Blackwell。
●註4 Draelos, Z. D., Ertel, K. D., & Berge, C. A. (2006). Facilitating facial retinization through barrier improvement. Cutis, 78(5), 275-281.